中药是指以中医药理论体系中的术语表述药物性能、功效和使用规律,并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使用的药物,主要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三个组成部分。而中药饮片又包括散装饮片、小包装饮片、配方颗粒。不同类型中药使用方法上有所差异,而用法不当会直接影响药效,以下是常用中药的使用注意事项,供大家参考。
一、汤剂
(1)煎煮前,不能清洗饮片,否则会造成有效成分流失。
(2)煎药用具可以使用砂锅、搪瓷、陶罐、不锈钢,避免使用金属容器等煎药工具。
(3)煎药时应勤搅动,防止药液沸腾外溢或煎干煮焦,煎干煮焦者应丢弃,重新调剂煎煮。
(4)如煎出的药液太多,可将混合的药液大火浓缩后再服用。
(5)最好当天煎制,当天用完。如果是代煎的真空包装汤剂,根据代煎真空包装的提示冰箱冷藏尽快服用完毕,不可冷冻。
(1)服药的温度:根据病情需要,一般来说,寒剂宜冷服,适用于热证;热剂宜热服,适用于寒证。比如外感风寒时一定要热服,服后盖好衣被,吃热粥,助出汗,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药效。
(2)服药的剂量:具体根据医嘱病情需要,有的是分服(分次服用),有的是顿服(一次性服用)。
(3)服药时间:汤剂一般每天一剂,分早晚二次服用。至于饭前还是饭后服则主要决定于病变部位和性质:一般来讲,病在胸隔以上的(心、肺),如咽痛、感冒、头痛、眩晕等应在饭后服用,如病在胸腹以下,如胃、肝、肾等疾患,则要饭前服用。某些对胃肠有刺激性的药物要在饭后服用,滋补药要空腹服用,安神催眠药应在睡前服用,特殊方剂应遵医嘱。
服用中药汤剂时应忌烟酒,忌食辛、辣、油、腻和生冷食物,忌暴饮暴食。疮疡、皮肤病患者应忌食鱼虾腥食物和刺激性食物;热性病应忌食辛辣、油腻、煎炸类食物;寒性病应忌食生冷;胸痹患者应忌食肥肉、脂肪、动物内脏及烟、酒;脾胃虚弱者应忌食油炸粘腻、不易消化的食物。若与西药联用,应与西药错开时间服用,小儿、孕妇或老年人应遵医嘱。
4.服用中药不苦的窍门
(1)掌握药液温度。中药的服用讲究“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但苦味中药的服用可不拘泥次道。有关专家研究证实,舌头对37℃以上的温度更为敏感,因此,苦味中药汤液的温度应控制在15-37℃。
(2)掌握含、咽部位。研究表明,人的苦味感受器主要集中在舌头的前半部,以舌尖最为突出。因此,药液入口后,最好迅速含贮于舌根部,自然咽下,也可用汤匙直接将药液送至舌根顺势咽下。
(3)掌握服药速度。药液在口中停留的时间越长,感觉味道越苦。因此,苦味中药的服用力求干净利落,转瞬即逝。
(4)服药后喝适量温开水。这样既有利于胃肠道对药液的吸收,又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药液的苦味。
(5)添加调味品。在苦味药液中加入蜂蜜、蔗糖等,但对黄连、胆草之类,尽量少用或不用调味品。若有必要可酌配甘草、大枣之类调和。
二、配方颗粒剂
1.配方颗粒剂特点
中药配方颗粒剂是把传统的中草药经现代化制药技术,提取、分离、浓缩、干燥,最后制成颗粒的形状。其特点是:
(1)保持了汤剂吸收快、作用迅速的特点,又克服了汤剂临用时煎煮不便、服用量大、易霉败变质等缺点。
(2)配方颗粒剂制备工艺源于工业生产,且产品质量稳定。
(3)因其剂量较小,服用、携带、贮藏、运输等均较方便。
(4)中药颗粒剂有成本高、易潮解、对包装方法和材料要求高、机动性差等缺陷。颗粒剂是单味药制成的颗粒,再合并应用,与传统成方煎煮的汤剂是否存在药效差异还有待研究。
2.配方颗粒剂冲泡方法
(1)将一剂(一日)用量倒入一个较大的容器里,加热水充分搅拌,分早晚两次服用,一次服药量约100ml。
(2)冲泡水温一般在80~100℃。如果药液凉了,最好加热后再喝,加热可采用微波炉、烧煮等。
(3)如果颗粒不能完全溶解,在杯底有沉淀,可在冲泡前先用温水将颗粒浸润1-2分钟,然后用适量的开水冲化、搅拌。实在不能溶解的,最好晃动杯子,将中药沉淀和水一起喝下。
三、中成药
在中成药的服用方法上,须注意以下几点:
1.严格按量服用:中药不是绝对无毒的,有些药性剧烈的药,用量稍有超过就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应按药品标签或说明书规定剂量服用。
2.注意服药禁忌:用药前必须详细阅读该药品的说明书,了解该药品的使用禁忌。凡药品说明书中所列禁忌事项,均应予以避忌。孕妇、小儿或年老体虚者,更要谨慎,凡药性峻烈的中成药须减量慎用。
3.注意服药时间:中药服用时间应按“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而后服药;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药而后食”的原则进行。无特殊服药时间规定的,通常宜在饭前或空腹时服。慢性病需长期服药者,宜定时服;治疗特定病症的中成药无须强调空腹或定时服药,如治冠心病的苏合香丸、治胃痛的胃乐片等,均为随时使用;安神药则在睡前服为最适宜。
4.注意服药方法:如大蜜丸正确的服法是用清洁的小刀将药丸切成小粒,而后分几次用温开水送服;如果为了加快药物吸收,加速药效产生,方便的做法是:取少许温水将药丸捣调成稀糊状后,用温开水送服。
5.注意服药反应:凡服药后出现皮疹、瘙痒、发热等过敏反应者,均应立即停药,并去医院诊治。凡有过服用某种中药过敏史者,还须牢记以后不可再使用该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