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贫血,是指铁缺乏导致体内贮存铁耗竭,血红蛋白合成减少,进而影响红细胞生成,引起血液中红细胞不能满足正常生理功能需要的一类疾病,是最为常见的一类贫血。引起缺铁性贫血的主要原因包括铁摄入不足(如偏食)、吸收不良(如胃大部分切除)、慢性失血(如慢性胃肠道出血、月经过多)或铁需要量增加(如怀孕、哺乳)等。缺铁性贫血的临床表现呈渐进性过程,最初体内储备铁尚未消耗完之前,无特殊临床表现,随着储存铁的消耗,逐渐出现皮肤粘膜苍白、头晕、头痛、乏力、运动耐量下降、活动后心悸、眼花以及容易兴奋、烦躁等神经系统表现。儿童铁缺乏还可能导致生长发育迟缓、注意力不集中、性格改变等。
临床上主要通过血红蛋白浓度、血清(浆)铁蛋白浓度和转铁蛋白饱和度(%)等来诊断缺铁性贫血,如下表[1]:
|
指标 |
成人 |
儿童 |
孕妇 |
血象指标 |
血红蛋白(g/L) |
男性:<130 女性:<120 |
6~59月龄:<110 5~11岁:<115 12~14岁:<120 ≥15岁:同成人 |
<110 |
平均红细胞体积(fl) |
<80 |
6~23月龄:<72 2~10岁:70+年龄 10岁以上:同成人 |
<80 |
|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pg) |
<27 |
<27 |
<27 |
|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g/L) |
<320 |
<320 |
<320 |
|
血清(浆)铁蛋白(ng/ml) |
<25 |
<12 |
<30 |
|
转铁蛋白饱和度(%) |
<20 |
<20 |
<20 |
缺铁性贫血以口服铁剂治疗为主,常用的口服铁剂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代数 |
铁剂种类 |
含铁率 |
特点 |
第1代:无机铁剂 |
硫酸亚铁 |
20% |
对胃肠道刺激较明显,胃肠道不良反应较明显。 |
第2代: 有机铁剂 |
葡萄糖酸亚铁 |
11.8~12.5% |
口服吸收迅速且吸收率高,作用温和,胃肠道刺激比硫酸亚铁轻。 |
富马酸亚铁 |
33% |
||
琥珀酸亚铁 |
35% |
||
乳酸亚铁 |
19.5% |
||
第3代 |
多糖铁复合物 |
46% |
吸收率高,且不受胃酸减少、食物成分影响,胃肠道不良反应小。 |
在使用口服铁剂补铁治疗时,您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国营养学会. 缺铁性贫血营养防治专家共识[J].营养学报, 2019,41(5):417-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