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在儿童口腔保健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应引起大家的重视,关键是落实到日常生活当中,它不仅对儿童的口腔健康有益,而且也对儿童的全身健康有益。
问题一、儿童应该从几岁开始刷牙?
小宝宝的第一颗牙长出,就有可能发生龋坏。家长应该注意孩子的口腔清洁,在吃完奶后喂一些白开水清洁口腔。父母每天可用干净小毛巾或纱布缠在食指上蘸水擦拭孩子的牙齿和牙龈,也可用市场买的由一种硅橡胶制成的指套式婴儿牙刷,指套刷的顶端有柔软的刺状刷毛,母亲可将指套式牙刷套在食指上,每日可给刚萌出的牙擦洗2~3次。儿童约2岁半左右乳牙出齐,就应当刷牙了,同时儿童已具有了思维和模仿动作的能力,只要家长耐心指导,孩子很快就会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但由于孩子操作能力有限,刷牙效果不佳,家长应适当给予帮助,每天至少一次帮助孩子彻底清洁牙齿,并且每餐饭后要求孩子漱口,使孩子养成早晚刷牙、饭后漱口、自觉做好口腔卫生的好习惯。
问题二、我们应该怎样训练儿童学会刷牙呢?
孩子开始学刷牙,必须在家长的耐心指导下进行。可选购合适的牙刷,首先由家长和孩子一起刷,边刷边讲,让孩子模仿大人的样子,逐渐使孩子自己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家长起到的是监督、帮助和检查的作用,一直坚持到孩子10岁,可想而知家长的责任还是很大的。
问题三、如何帮助儿童选择和使用含氟牙膏?
刷牙可以清洁牙齿,使口齿留有清香。小朋友们应选择什么样的含氟牙膏呢?儿童期是龋齿发病的高危期,要想预防龋齿的发生,3岁以上的儿童应尽量选用含氟牙膏,每天早晚用含氟牙膏刷牙,一方面清洁我们的牙齿,一方面氟可以有效地深入到牙釉质中,使牙齿更强壮,更能抵抗细菌和酸的侵袭。需要注意的是6岁以下的儿童应在家长监督和指导下使用含氟牙膏。并且有儿童的家庭,应当买两种氟化牙膏,成人使用成人氟化牙膏,儿童使用儿童氟化牙膏。儿童不宜使用成人的含氟量较高的牙膏,因为儿童常在3岁左右开始学习刷牙,这时由于孩子的动手能力差,含漱技巧尚未完全掌握,此时如用含氟量较高的成人牙膏,在刷牙时难免误吞牙膏,从而导致氟牙症的发生。另外牙膏的用量要适当。现在许多的牙膏电视广告和宣传画都是将牙膏挤满整个牙刷,这纯粹是一种商业行为,其实并不正确,每次刷牙只要方法正确,只需要比黄豆大一点的量的牙膏即可。
问题四、当儿童开始换牙时,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
要及时观察儿童口腔卫生及替换恒牙是否萌出。乳牙卫生不好,有虫牙,会感染新萌出的恒牙,使其得龋病,影响恒牙的使用寿命。乳牙到了脱落的年龄不脱落,医学上称为乳牙滞留。乳牙滞留有三种情况。一是乳牙还未脱落,恒牙便已萌出了,这就形成了"双排牙";二是由于乳牙得了虫病,没法准时脱落,这就耽误了恒牙的萌出。上述两种情况都应及早找口腔科医生拔掉滞留的乳牙,给恒牙让出位置。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有些小朋友先天恒牙胚缺失,乳牙就只能继续工作了,这种滞留的乳牙要保留。
问题五、为什么刚换出的门牙显得特别大?还呈"锯齿"状?
恒牙一萌出,它的牙冠大小就已经与成人牙冠的大小相近,相对儿童尚未发育成熟的脸庞,自然会显得有些不协调。不过这种情况只是暂时的,随着小朋友的发育成长,这种不协调感会自然而然消失的,到了成人就变得自然和谐了。刚换的门牙切端凹凸不平,就像"锯齿"一样,医学上叫它为切嵴结节,是门牙一长出来就有的。等上下门牙"各就各位"能够互相接触了,这些"锯齿"就会慢慢被磨掉,门牙就逐渐平整了。
问题六、新长出来的大门牙中间有缝怎么办?
有的儿童换牙时,新长出的2颗中切牙(大门牙)之间有一条1~2mm宽的牙缝,呈外八字生长。这个原因有两个:一种是正常现象,换牙初期常见,牙间隙随着门牙旁的侧切牙和尖牙的陆续萌出而消失;另一种是异常因素,如2颗门牙之间可能有埋伏多生牙,或者是上唇系带位置过低所致。家长若发现孩子门牙有缝隙合不拢时,可带孩子请口腔科医生诊治。在医生排除以上原因,间隙仍不能靠拢,可用正畸的办法使其关闭间隙。
问题七、如果儿童乳牙没有保护好,就剩牙根了,怎么办?
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乳牙龋坏,而又未能及时治疗,乳牙就会变得残缺不全只剩下牙根,这叫乳牙残根。对此要认真对待。如果还未到脱落年龄,应该请口腔科医生治疗,让残根替未萌恒牙占个位置,以免旁边的牙齿挤过来,影响恒牙从正常的地方萌出。等到了这个乳牙该脱落的年龄则必须按时拔除。如果乳牙残根经常引起根尖周慢性炎症、残根根尖刺破牙龈造成根尖外露,则应拔除乳牙残根。拔除后根据牙片的评判,如果替代恒牙还不能马上萌出,建议做间隙保持器保持间隙。题八、现在做矫正的人很多,这个错颌畸形与遗传有关系吗?有没有方法能预防它?
错颌畸形不属于典型的单基因遗传病,但它却有着明显的家族遗传倾向,属多基因遗传。牙颌器官的发育受遗传和环境双重因素的影响。一般来说颌骨的基本形态更多地受遗传因素的制约,而牙列特征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有些类型的错合有更为明显的遗传倾向,如下颌前突、前牙开合。有人研究过德国皇族的家谱,发现连续九代都有下颌前突畸形出现。遗传可能决定一个人颌面部的基本形态,但很多错合畸形并不是天生注定会发生,而是在一些不利的环境因素的作用下逐渐形成,所以不少错颌畸形可以预防其发生,或阻断其发展。
如何预防错颌畸形的发生,首先要从乳牙期及替牙期开始重视口腔保健,从小注意口腔卫生,预防和及时治疗龋齿,避免口腔不良习惯对牙颌发育的不利影响。如果有条件,应定期到专业的正畸医生进行口腔保健检查,发现早期错颌畸形应及早加以阻断,防止畸形进一步发展。如错颌畸形已经形成,应该到有正畸治疗条件的医疗单位进行诊断和矫治,通常可获得较满意的疗效。对少数因颌骨发育严重异常造成的骨性错合,矫治器的使用很难使畸形得到完全矫治,可等到颌骨发育完成的年龄进行外科手术矫治。
问题九、儿童口腔不良习惯会导致牙颌畸形吗?有哪几类?怎么治疗?
儿童自觉或不自觉地经常重复某一动作即构成习惯。这些习惯动作是造成一些牙颌畸形的原因,称为口腔不良习惯,常见的有吮指习惯、不良舌习惯、不良唇习惯、偏侧咀嚼、口呼吸等。口腔不良习惯对患儿颌面生长发育有害,因为它破坏了口腔环境的平衡状态,会引起颌面的畸形。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口腔不良习惯均会造成牙颌畸形,这取决于不良口腔行为的特点、持续的时间、发生的频率等。长期的不良口腔习惯不仅可能引起错颌畸形而且会影响口颌系统的正常功能。幼儿几乎都有吮吸手指的习惯,在2~3岁以前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一般在4岁至6岁逐渐减少至自行消失,如果在此之后仍继续存在,可导致某些不能自行消退的错合。如果仅是吮食指或小指,一般只造成局部小开合。更为常见的是吮拇指习惯,患儿将拇指置于上下前牙之间,这会阻止前牙的正常萌出,形成前牙开合。同时在长期用力吸吮拇指的过程中,颊肌用力收缩,还会导致牙弓狭窄、上前牙前突及开唇露齿。吮吸拇指时,手的重量可能压在下前牙上,造成下前牙被压低并使下颌后退。吮指习惯是一些复杂的心理因素所引起的无意识行为。在治疗中应注意患儿心理健康的维护,不要吓唬患儿。不是所有有吮指习惯的患儿均会对牙颌的发育产生不良影响,可会因不良习惯持续的时间、发生的频率和强度而异。同时,吮指习惯对牙颌的生长发育的影响随着吮指的手指、部位、姿势的不同而异。手指的压迫可引起开合。吮吸时颊肌的收缩压力会造成牙弓的狭窄。因手指位置较高、深会引起硬腭的高拱、上颌的前突、上切牙唇倾等。研究表明,较长期的吸吮橡胶奶头对儿童颌面生长发育潜在的影响较小,为防止吮指习惯的产生,专家建议从孩子出生的第一天开始即使用橡胶奶头,并大力提倡母乳喂养,满足孩子对安全感的需求。
常见的不良舌习惯有舔牙习惯和吐舌习惯两种。
有些替牙期儿童常用舌尖舔松动的乳牙或初萌出的恒牙,可形成局部开合。若用舌顶下前牙,则可使下前牙向前倾斜出现散在间隙,甚至形成前牙反合。吐舌习惯者总把舌头伸出在上下前牙之间,这会压低前牙而形成前牙开合。开合隙的存在,又会进一步形成更易养成继发舌习惯,使开合畸形加重。乳牙期和替牙期的舌习惯,可以用舌习惯破除器加以阻断。
不良唇习惯常发生在替牙期儿童,与情绪有关,且女孩较多见。常见有以下两种类型。
(1)咬下唇习惯:把下唇咬在上下前牙之间,结果在下唇肌作用下,上前牙向前倾斜,并可能出现间隙,形成上牙弓前突和下颌后缩。由于前突的上前牙妨碍上唇的正常发育,造成上唇短缩,开唇露齿。
(2)咬上唇习惯:相对少见。通常患者下颌向前把上唇咬在下前牙和上前牙之间,上唇肌压迫上前牙,使其向内倾斜出现拥挤,同时使下前牙向前倾斜出现间隙,甚至形成前牙反合或下颌前突。
养成活泼开朗的性格和轻松的人际关系,可能有助于克服不良唇习惯。有一种相对简单的可摘矫治器"唇挡丝",可行之有效地辅助破除咬唇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