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伊婧,女,汉族,1988年9月出生,2011年10月参加工作,现为呼伦贝尔市中蒙医院重症监医学科护士。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发生以来,我积极响应党中央和自治区政府的号召,第一时间报名参加了内蒙古医疗队,成为我市第二批、内蒙古第五批援鄂医疗队中的一员,进驻武汉市肺科医院,与同事们奋战在抗疫一线。
2月17日下夜班后,临时接到下午驰援湖北的通知。时间紧,任务重,仅仅一个上午的时间,我们10名队员要参加医院培训,为了防止感染剪短了长发,院领导为我们举行了简短的送行仪式后匆忙回家,简单收拾下行李。来不及向父母及年幼的儿子一一道别,只能在电话里告诉他们一声,我要出发了。父母都很支持我,告诉我:“注意防护,保护好自己,家里不用担心,孩子他们会帮我照顾好的”。我告诉不满4周岁的儿子:“妈妈要去趟武汉,过一阵才能回来,要在家乖乖的听话”。儿子用稚嫩的声音问我:“妈妈为什么要去武汉呀?”“因为武汉有很多人生病了,妈妈要去照顾她们,等病人康复了,妈妈就回来了”。我不敢让家人去为我送行,我怕见到他们我会忍不住流泪,不想流泪,因为我是去战斗的,我不能太儿女情长,还有更多的人更多的事等着我,我要坚强。
在武汉这段时间,我被分到了武汉市肺科医院重症监护一病区工作。这里收治的都是危重症患者,工作强度大、风险高。不仅要做好病情观察、每小时生命体征的测量、吸痰、翻身、扣背等日常治疗,还要学习俯卧位翻身、
“人工肺”等这些以前没有接触过的治疗及机器设备。这些对我来说都是一项新的挑战。只有努力学习才能独立看管患者。每天穿着厚重的防护服、戴着憋气的N95口罩、在隔着布满水雾模糊的护目镜下工作,所有治疗都增加了无形的难度。最初每个班至少工作6小时,为了节省防护服,进去病区前,我不敢喝水,饭也不敢吃饱,怕穿着防护服会呼吸不畅,引起恶心恐惧、有吐。一个班下来,防护服上挂满了小水珠,里层的刷手服被汗水浸透,脸上、耳廓被口罩压下深深地印痕。虽然辛苦,但在这里的每一天过的都很充实。在这里我们日夜奋战有恐惧、有汗水、有泪水、有坚持,但是没有退缩。我没有豪言壮语、没有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举动,只是在平凡的岗位上做着平凡的事
我自从事护理工作以来始终热爱本职工作,以工作为乐,这是我在护理岗位上不断进步的源泉。在熟悉掌握护理各项操作技术技能的同时,深深懂得学习知识的重要性,为了使自己的专业理论基础更加扎实,更好的指导实践。利用工作之余,坚持专业理论学习。在工作方面,注意融会贯通、学以致用,把学到的新理论、新观点及时运用到护理工作的具体实践中。如今我已经在护士的工作岗位上已默默耕耘了八个年头了,虽然只是众多医务工作者者中的平凡一员,但是我深爱我的职业。用真诚、爱心书写着平凡而又光彩的人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患者的信赖。从他们的笑容里我读懂了奉献的乐趣,在付出劳动的同时奉献着爱心,使我体会到了人生的价值和内涵。作,有复杂的操作,有突发的病情变化一名主班护士,每天都要以最亲切的语言、最体贴的护理、最饱满的工作热情投身到护理工作中。来到病房,首先要像患者问好,询问患者的身体状况及感受。从患者的利益出发,详细了解患者的细微变化,无论是生理的还是心里的,一位新冠肺炎时还要让患者深切感受到亲人般的温暖。众所周知,重症学科是集危、重、急于一身的科室。这里有先进的仪器设备,有复杂的技术操作,有突发的病情变化。这里工作脏、累、感染风险高,不仅要要做好患者的各项治疗,还要承担病人的一日三餐饮食起居。在武汉肺科医院援助期间,我管床的是是新冠肺炎插管上呼吸机的患者。因病情危重,两次拔管失败,在重症病房里住了两个多月。因长期受病痛折磨,再加上长期与家人分开,患者情绪难免会紧张焦虑,甚至自暴自弃拒绝治疗。看到这些后,我每次治疗前都会先安抚他告诉他,要坚强不能放弃,要对自己有信心,我们一起努力一定能够战胜疾病。就这样,每天都会鼓励他,给他加油,抽空给他做肢体功能锻炼。他最终慢慢接受我们,开始配合治疗。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他终于成功脱离呼吸机转入了普通病房。
有人说,护士是没有翅膀的天使,因为我们用爱心和微笑去安抚病人所受的痛苦。我从来不认为自己是天使,因为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做的工作,病人满意就是我们的追求,我会用的爱心去对待每一位病人,让他们感受到亲人般的温暖。让我们一起用心去服务,用爱去服务,把我们的感情融入平凡的工作中,把我们满腔的热情奉献给我们的护理事业,把我们的爱心送到每一位患者心中。